top of page

數位相對於膠捲的四個優勢

作者:NOAM KROLL

時間:2015年11月30日

上面影像為Blackmagic Design提供,所有下面影像則為Shutterstock提供
上面影像為Blackmagic Design提供,所有下面影像則為Shutterstock提供

當數位電影攝影第一次呈現在影院螢幕時,大部分的DP(攝影指導)都不願意靠近它 — 而且有充分的理由。直到最近,數位電影攝影機不僅提供了取代膠捲攝影機的可行性,在一些狀況下,甚至強過膠捲攝影機。就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數位的優勢。

毫無疑問的,膠捲仍是所有數位格式追求的黃金標準,它仍傳遞數位永遠不可能做到的缺陷(Flawed)和有機(Organic)的美麗。儘管如此,有些情況數位仍然是比較好的選擇,下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子。

1. 低光


電影人迎頭趕上數位革命,多半是因為承認了數位攝影機的低光(Low-Light)能力。標準的膠捲通常是ISO 100到ISO 800,也有1600及3200可以選用(雖然比較少見),而幾乎任何專業數位電影攝影機(或DSLR)都可用更高的ISO設定值拍攝,且獲得清楚的結果。

就是沒有等同於7S II或C300膠捲,沒有可以讓你不需要任何燈光進行拍攝且仍能獲得無雜訊的膠捲。當攝影者需要在光源很有限的情況進行拍攝時,很自然的會採用數位的格式。


2. 片場花費與時間


即使你從未使用膠捲拍攝,可能也熟知和它相關的所需花費。雖然購買(或租賃)膠捲攝影機比以前更便宜,但膠捲及其沖印費仍然很貴,對於預算低的電影製作者來說費用很高。

就算獨立製片勉強能擠出預算用膠捲拍,在片場還有其他複雜的事。更具體的說,為了節省膠捲用量,拍攝時需採取低拍攝次數比例(也許每一顆鏡頭只拍個兩、三次)。

3. 處理時間


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在處理數位毛片(Digital Dailies)時,事實上並沒有太多的時間。現在一些電影製作甚至選擇在片場準備一個剪接師,當其他組員仍繼續拍攝時,就開始進行粗剪(Assembly Cut of Scene)。

如果用膠捲拍攝,那就更不用說了。用膠捲拍,完成沖片/掃描會需要幾天(或幾週)的時間,得到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接著進行剪輯。更不用說如果素材有任何問題時,你還得必須安排時間補救。跟數位不同,用膠捲你沒辦法在片場就知道有什麼問題。

4. 更長拍攝時間


現在很多導演採用數位,只因為它可進行長時間(或基本上是不限時間)錄製。對於沒有膠捲經驗的數位攝影師來說,這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,然而對於老電影製作者來說,他們無法否認不限錄影時間長度的這個能力,更增添了創作可能性的事實。

一卷標準的1,000呎35mm電影膠捲,大約僅可拍11分鐘,這真的不多。這並非總是個問題,因為在任何電影製作,一顆鏡頭的長度絕大多數都少於11分鐘。但如果想要在片場進行比較特殊拍攝的導演來說,這就會是產生困難了。

結論

就算有上面這些論點,我仍相信膠捲的影像是樣貌最美的格式,而且對於許多高階的電影製作來說,是理想的選擇。在未來數年仍會繼續存在,那怕只是為了服務一些這地球上拒用數位拍攝的頂端電影製作者。

儘管如此, 數位在某方面將勝過膠捲是無可否認 — 尤其是從實用性的觀點來看,數位電影的品質現在比以往更強,雖然數位拍攝曾經是專業電影製作者的忌諱,但數位化是目前的趨勢,隨著時間前進亦將必然的逐步更增進。

原文出處:http://goo.gl/sIvaF6

190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