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XYZ 色彩模型與 RGB 色彩模型之比較及其在 DCI 數位電影標準中的應用

  • PC
  • 4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XYZ 色彩模型與 RGB 色彩模型之比較及其在 DCI 數位電影標準中的應用
XYZ 色彩模型與 RGB 色彩模型之比較及其在 DCI 數位電影標準中的應用

堅達公司 DI實驗室

民國114年8月21日


引言

在數位影像與色彩管理的領域中,XYZ 色彩模型與 RGB 色彩模型是兩種基礎且廣泛應用的系統。前者源自國際照明委員會(CIE)於 1931 年制定的標準,用以數學方式描述人類視覺的色彩感知;後者則是顯示器與數位影像處理中常見的加色法模型。隨著數位電影產業的發展,數位電影聯盟(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, DCI)在制定數位電影封裝(Digital Cinema Package, DCP)標準時,選擇了 XYZ 作為核心的色彩編碼空間。此舉不僅是為了確保跨裝置的顏色一致性,更凸顯了 XYZ 在專業應用中的根本性優勢。


XYZ 色彩模型與 RGB 色彩模型的主要差異

CIE 1931 XYZ 色彩空間是基於對人類視覺生理學的研究而建立的。它透過三刺激值(Tristimulus Values: X, Y, Z)來模擬人眼視錐細胞對不同波長光線的反應。其中,Y 值被刻意設計為直接對應心理物理學上的「亮度」(Luminance),而 X 與 Z 值則補充了色度資訊。此模型的設計目標是涵蓋人類所能感知的所有顏色,並透過數學轉換避免了早期色彩模型中出現的負值問題,使其成為一個理想的、裝置獨立的參考標準。

相對而言,RGB 色彩模型是基於紅(Red)、綠(Green)、藍(Blue)三種原色的加色混合原理,直接模擬了顯示器等發光裝置的物理行為。然而,RGB 是一個裝置相關 (Device-Dependent) 的模型。這意味著同樣一組 RGB 數值(例如 R=255, G=0, B=0),在不同的顯示器上會因為其各自的三原色光譜特性、白點設定以及伽瑪響應曲線的差異,而呈現出肉眼可辨的顏色差異。因此,單純的 RGB 數值本身並無絕對意義,必須搭配一個明確的色彩空間標準(如 Rec. 709 或 DCI-P3)來定義其所代表的真實顏色。

以下為兩者的主要差異說明:

項目

XYZ 色彩模型

RGB 色彩模型

基礎原理

基於人類視覺的三刺激函數,為一個心理物理學模型。

基於三原色的加色混合,為一個物理裝置模型。

裝置依賴性

裝置獨立:作為絕對的參考標準,不依賴任何特定設備。

裝置相關:其數值代表的顏色需由特定標準(如 Rec. 709, DCI-P3)來定義。

亮度表示

Y 值直接代表亮度,方便進行亮度相關的計算。

需透過加權公式(例如 Y = 0.2126R + 0.7152G + 0.0722B)計算得出亮度。

色域範圍

極為廣闊,完整涵蓋人類視覺可感知的所有顏色。

其可表示的色域由所依附的具體標準(如 Rec. 709, DCI-P3)定義,因此是有限的。

數值特性

所有在可見光譜內的顏色均為正值。

在不同色域間轉換時,可能產生超出 [0, 1] 範圍的虛擬值(負值或大於1的值)。

主要應用

色彩科學研究、色彩管理系統中的設定檔連接空間 (PCS)作為影像數據的標準化參考、數位電影母片。

常見於數位影像的擷取流程、編輯(軟體)與顯示(螢幕)。


DCI 數位電影標準中選擇 XYZ 的原因

DCI 在 2005 年制定標準時,由電影與電視工程師協會(SMPTE)的 DC28 顏色小組進行了詳盡評估,最終選擇 XYZ 作為 DCP 的色彩編碼空間。在 DCP 規範中,影像資料以 12 位元深度的 XYZ' 格式儲存(每通道 4096 級,總計約 687 億色),此處的撇號 (') 代表影像經過了 2.6 的伽瑪編碼,以優化人眼對灰階的感知並提升儲存效率。

選擇 XYZ 的核心原因如下:

  1. 確保色彩的一致性與準確性:XYZ 的裝置獨立性是其最大優勢。無論電影在全球哪家符合 DCI 標準的電影院放映,其投影機都能將 DCP 中的 XYZ 數據準確地轉換為該投影機所能呈現的顏色,從而最大程度地還原創作意圖。

  2. 廣闊色域的涵蓋能力:XYZ 色彩空間的範圍足以完整包含 DCI-P3 色域,甚至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廣色域(如 Rec. 2020),避免了因色彩空間轉換而造成的顏色損失。

  3. 流程的標準化與簡化:以 XYZ 作為最終的交換格式,統一了數位電影的發行標準。在後期製作流程中,無論前期使用何種攝影機、何種工作色彩空間,最終都需轉換到統一的 XYZ 空間來製作母源,簡化了流程。

  4. 面向未來的擴展性:由於 XYZ 涵蓋了所有可見色,未來若電影工業決定採用比 DCI-P3 更廣的色域標準,現有的 DCP 封裝格式無需更改底層的色彩編碼,具備良好的前瞻性。

  5. 歷史與科學的傳承:CIE XYZ 系統自 1931 年建立以來,一直是色彩科學的基石,其開放、無專利的特性也使其成為理想的國際標準。


DCI-P3 色域與 XYZ 空間的關係

在此需要釐清一個常見的觀念:DCI-P3 是一個「色域」(Gamut),而 XYZ 是一個「色彩空間」(Color Space)

  • 色域:定義了一個設備所能產生或記錄的顏色範圍。這個範圍由其三原色(R, G, B)與白點在 CIE 1931 色度圖上的 xy 座標所決定。DCI-P3 的三原色與白點座標為:

  • 紅:(x=0.680, y=0.320)

  • 綠:(x=0.265, y=0.690)

  • 藍:(x=0.150, y=0.060)

  • 白點:(x=0.314, y=0.351),色溫約 6300K。

  • 色彩空間:是一個用來描述與量化顏色的數學模型或座標系統。

兩者的關係是:我們使用 XYZ 這個絕對的色彩空間來精確定義 DCI-P3 這個色域的邊界。在電影的後期製作流程中,調光師通常會在一個經過校準、符合 DCI-P3 色域的監視器上,以 RGB 的方式進行創作。然而,當要輸出成最終的 DCP 檔案時,這些 DCI-P3 RGB 的影像數據會透過一個 3x3 的矩陣運算,被精確地轉換為 XYZ 數據進行儲存。

當電影在影院放映時,DCI 投影機會執行逆向操作:讀取 DCP 中的 XYZ 數據,再將其轉換回投影機自身的 DCI-P3 RGB 原色信號,最終投射出畫面。


項目

XYZ 色彩空間 (DCP 編碼)

RGB 工作色域 (例如 DCI-P3)

角色

絕對的、統一的色彩描述與交換座標系統。

定義了內容創作與最終顯示的顏色範圍。

DCI 用途

作為 DCP 儲存與分發的中介格式 (Interchange Format)

作為調光與投影時的工作與參考色域 (Working/Reference Gamut)

優點

保證了跨平台的一致性、準確性與未來擴展性。

符合顯示設備的物理原理,易於操作。

結論

XYZ 與 RGB 的差異,本質上反映了色彩科學中「描述人類感知」與「模擬物理設備」兩種不同的取徑。DCI 選擇 XYZ 作為 DCP 的標準色彩編碼空間,是一個基於科學、著眼於長遠發展的明智決策。它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 RGB 裝置相關性所帶來的色彩一致性問題,更為數位電影的全球發行提供了一個堅實、可靠且具備未來擴展性的技術基石。對於影像專業人士而言,深入理解這兩種模型的原理與關係,是掌握現代色彩管理流程的關鍵。



Comments


訂閱

02 7720 9899

©2019 by GETOP Systems Inc.
堅達資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

bottom of page